展开全部
公元前200多年,汉高祖刘邦灭秦,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时代。刘邦当时在秦都咸阳对面(即渭河南岸)建立了新的都城,取名“长安”。
刘邦当时的想法一方面取“长治久安”之意,另一方面也希望子孙万代都可长期安居于此。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千年古都长安名称的由来。
扩展资料:
不将西安改回长安的原因:
因为“西安”这个地名并不是“长安”改来的,长安作为地名一直存在,并未中断。长安之名,始于秦的长安乡,汉高帝五年,在此地设长安县,在长安县内建起的都城,也顺理成章被称作“长安城”。
历史上并不存在“西安”地名取代了“长安”,而是“西安”和“长安”从明朝开始就同时存在的两个地名,他俩是并行关系,“西安”是“长安”的上级,“长安”是“西安”的下级。
西安名称的由来
西安,在西周的时候成为“丰镐”。“丰镐”,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蒿京的合称。至西汉初年,刘邦定都关中,取当地长安乡之含义,立名“长安”,意即“长治久安”。
丝绸之路开通后,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。史称“西有罗马,东有长安”。隋时,随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“大兴郡公”,因而将新都命名为“大兴城”,长安在隋时也被称为“大兴城”。唐朝时,又恢复长安之名。元代,易名为“奉元城”。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,取义“安定西北”。西安之名由此而来
“西安”之名称,始于明代。
从唐、宋至金,西安称为京兆府。直到元至元九年(1272年),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(la 音腊)为安西王,镇守这里,改京兆府为安西路。元皇庆元年(1312年),改安西路为奉元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改奉元路为西安府,府城简称西安,是历史上西京和长安的合称。西安的得名有其远近两方面的原因。远因:从西周始有东都成周洛邑,西都宗周丰镐之分。特别是汉、唐的长安城又称西京。东汉、三国魏、晋、五代唐均以西京为陪都。“西京”和“长安”两个名称的交替出现,是西安得名的远因。近因:元代曾称安西路、安西府。清《西安府志•释名》说:“本元安西路,明改府,即安西意。”明初建都应天(今南京),西安在国都之西,又是西部重镇。因此,西部的安定至关重要,“西安”意思是西部平安、安定。长安改名西安,分两个阶段:
一、长安名取消。
长安名取消并非发生在明朝,而是宋朝。
西安(长安)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。并由吐蕃扶持唐广武王李承宏在西安(长安)称帝。
西安(长安)关中地区唐朝年间就被吐蕃攻破,成为唐朝年间最大的笑话,“天子九逃,国都六失”。因为不能“长治久安”,唐以后宋代“长安”名即被取消,改名“京兆府”(路)。
唐朝从未攻占拉萨,而吐蕃攻占了西安(长安)关中地区。
(那么就需要和亲。)
二、“西安”首次得名。
宋代以后到元朝,“京兆”府(路)也被取消,改名“奉元”路。
明太祖洪武二年(1369年)三月,大将徐达进兵奉元路后,改奉元路为西安府,今西安名称即从此开始。
西安可以说是汉人明朝的伤心地,明朝实际亡于西安。
1、朱标去过西安即死,朱元璋大为惋惜,认为西安风水不好。
朱标是朱元璋的亲骨肉,朱元璋亲自指定的太子人选,朱标不死,明成祖朱棣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反建文帝。
2、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,西安没黄河。
朱元璋远见卓识,果然,明末天下大乱,首先是从陕西(时属延安府)开始,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,受灾之重。民不聊生无以延命,只得起身反抗,所谓“天降奇荒,所以资(李)自成也。”
万历在位48年间(1573-1620年)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,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。
天启七年(1627年),陕西发生大旱,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,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。
崇祯三年,灾区扩大到全陕。到崇祯六年,旱蝗霜三灾并至,全省大饥。
评论列表 (0条)